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南部,距京、津、石各为150公里、180公里、
150公里。北靠华北明珠白洋淀与安新交界,西与清苑毗邻,南与蠡县、肃宁接壤,东与河间、任丘相接。在东经115°38′ 至115°39′和北纬38°30′至38°46′之间,南北宽28·5公里,东西长30公里,总面积472平方公里。高阳县辖3个镇、6个乡:高阳镇、庞口镇、西演镇、邢家南乡、晋庄乡、蒲口乡、小王果庄乡、龙化乡、庞家佐乡。180个行政村,总人口30.5万,其中农业人口27.4万.邮政编码:071500 区号:0312 。
历史沿革 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夏商时属冀州,周朝时属并州,春秋为燕地。 高阳建邑于战国时期,先后属燕、赵、秦。周安王二十年(前380年)属齐。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属赵。秦属钜鹿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高阳县,治在今高阳旧城,属涿郡。后先后改属河间国、垣翰、涿郡、河间国等。建和至永寿年间(147——157年)置高阳郡,为郡治,县属高阳郡。延熹元年(158年)改属博陵郡。建安末年(215——219年)县属河间郡。三国时期,高阳为魏地。黄初二年(221年)隶属高阳郡。西晋泰始元年(265年)隶属高阳国。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高阳隶属高阳郡、瀛州。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高阳郡,县属瀛州,十六年于县地置蒲州,县属之,高阳为州、县治。唐贞观元年(627年)废蒲州,高阳先后属瀛州、鄚州、范阳郡。开元十四年(726年)置高阳军,为军治。宋至道三年(997年)县改属顺安军,高阳为军、县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阳县属北平布政使司;二年,改属安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高阳改属保定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县属保定府范阳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阳先后属河北省保定专区、保定地区和保定市。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属保定市。
自然条件
全境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盛,秋季风清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境内年平均气温11·9℃。全年无霜期205天左右。县内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为2637·8小时,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光照。县境内降水年变率较大,各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15·2毫米。境内常年东北风最多,4月至6月大风日数居多。
县境内土壤均为潮土类型。分两个亚类、7个土属、22个土种。其中沙壤质潮土占总面积的14·71%,壤质潮土占64·69%,盐化潮土占19·31%,还有少量沙质潮土和脱沼潮土。
境内地热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有两层,上层地热蕴藏于新生界第三系的馆陶组和孔店组地层,水温45℃到84℃;下层蕴含在古界震旦系地层,水温70℃至100℃。地热储藏面积400平方公里,总蕴含量38亿立方米。其特点是:贮量大,埋藏深,水温高,压力强,水质性状良好。1984年到1986年,本县先后开采两眼地热井,总热流量为2808·3千卡/秒。
县内主要矿藏是石油。产油层系为新生界下第三系的沙河街组。境内油田属低丰度油田,今已找到的石油储量在千万吨以上。
行政区划
高阳县辖3个镇、6个乡:高阳镇、庞口镇、西演镇、邢家南乡、晋庄乡、蒲口乡、小王果庄乡、龙化乡、庞家佐乡。
2002年底,高阳县面积496平方千米,人口30.84万。辖3个镇、6个乡,180个村委会。县政府驻高阳镇西大街2号。
高阳镇 镇政府驻县城。面积38.81平方千米,人口5.40万。辖23个村委会: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南关、北关、西关、东关、西庄、赵通、岳家佐、史家佐、南沙窝、北沙窝、代家庄、隆合庄、骆家屯、杨家屯、北圈头、西王草庄、东王草庄、西田果庄、东田果庄。
西演镇 镇政府驻西演村。面积71.6平方千米,人口4.44万。辖26个村委会:西演、莘桥、布里、延福、东赵堡、小团丁、团丁庄、东绪口、苏果庄、延福屯、八果庄、利家口、马果庄、魏家佐、任家佐、田家佐、北辛庄、南辛庄、崔家庄、杨家务、赵堡店、南圈头、南赵堡、周家辛庄、赵堡辛庄、北梁家庄。
庞口镇 镇政府驻西庞口村。面积87.4平方千米,人口4.28万。辖26个村委会:西庞口、南庞口、北庞口、旧城苇、南坎苇、白家庄、陈家庄、殷家庄、安家庄、高家庄、刘家庄、连家庄、贺家庄、李家庄、石家庄、东杨庄、边渡口、北柳庄、西王庄、姜齐庄、边家务、西柳、新柳、北坎。
蒲口乡 乡政府驻南蒲口村。面积52.5平方千米,人口2.19万。辖16个村委会:南蒲口、北蒲口、邢果庄、西陶口、北陶口、陶口店、北蔡口、南蔡口、前柳滩、后柳滩、西柳滩、吴庄、赵口、赵庄、恒道、南马。
晋庄乡 乡政府驻北晋庄村。面积56.3平方千米,人口3.53万。辖24个村委会:北晋庄、南晋庄、三
岔口、尚家柳、田家庄、西河屯、苇元屯、解家庄、北尖窝、南尖窝、徐果庄、西杨庄、宋家桥、杨家佐、佐家庄、雷家庄、张博士庄、板桥、南板、野王、耿庄、阮庄、西河、东河。
龙化乡 乡政府驻北龙化村。面积51.4平方千米,人口2.87万。辖16个村委会:北龙化、西龙化、南龙化、西梁淀、三坊子、南佛堂、北佛堂、大教台、南教台、孟仲峰、梅果庄、齐王庄、张庄、良村、拥城。
邢家南乡 乡政府驻村邢家南。面积50.5平方千米,人口3.18万。辖16个村委会:邢家南、南路台、路台营、于留佐、六合屯、六合庄、留祥佐、南于八、北于八、赵官佐、南堤口、北堤口、辛留佐、季朗、斗洼、西何家庄。
庞家佐乡 乡政府驻庞家佐村。面积43.2平方千米,人口2.30万。辖19个村委会:庞家佐、辛丰庄、贾家务、北归还、南归还、西归还、北连城、都曹口、东团丁、西团丁、北团丁、大兴庄、丘家佐、湘连口、河西、庄头、南梁家庄、张家连城、刘家连城。
小王果庄乡 乡政府驻小王果庄村。面积47.3平方千米,人口3.65万。辖19个村委会:小王果庄、西留果庄、东留果庄、王福、于堤、阎家坊、博士庄、李果庄、长果庄、魏家庄、新立庄、傅家营。
经济概况 高阳县地势开阔平坦,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主要经济作物是花生大蒜和辣椒全县实有耕地50万亩。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次为养殖业。粮食作物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次为谷子、高粱。薯类作物有甘薯、马铃薯。豆类作物有大豆、绿豆、小豆、豇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向日葵和瓜菜。畜牧养殖主要有鸡、猪、牛、羊、兔。近年政府大力扶持,建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养殖龙头企业,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种植、养殖业发展较快。晋庄食用菌经销公司、天丰农产有限公司的果品、蔬菜等已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
县内工业基础雄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4家,主要产品有毛线、毛呢、毛毯、三巾(毛巾、枕巾、浴巾)、农机配件、皮衣、节能灯、礼帽等。其中:三巾、皮毛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青睐!
高阳境内的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是我国最早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从这里走出一大批热心于民众事业的有识之士,他们为我中华民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阳是全国最大的纺织之乡,纺织产品品种丰富,质量好。除此之外,高阳还是古帝颛顼故乡。(高阳县城东博士庄附近)。
高阳还是全国最大的“农机配件市场”。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城位于河北省高阳县庞口镇,东至京九铁路10公里,西距京深高速公路40公里,距京、津、石三大城市各150公里。 市场占地40万平方米。1993年以来,市场建设累计投资6亿多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现有固定门店1800个,主营整机和汽车、农用车、机动三轮车、拖拉机、农机具、农排、收割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八大类配件,2万余品种。国内600多家大中型企业在市场从事直销或代销,名优产品占市场配件总量的60%以上,已形成辐射全国各地并出口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南亚、东南亚、非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2006年市场交易额130亿元。近年来,国、省、市领导吴仪、布赫、陈俊生、钮茂生、赵金铎、付志方等多次亲临市场考察、调研。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城1995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认定为“中华之最”,同年被国家工商局评定为“全国文明市场”,1997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知名市场”,1998年由原国内贸易部批准为“庞口汽车农机配件中心批发市场”,2001年被中国资信评价中心、中国调查统计事务所认定为“中国企业信誉AAA级单位”,2002年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指定为“重点联系批发市场”,2003年被中国农机流通协会评为全国十大农机交易市场,2004年被全国市场诚信建设组织委员会评定为“质量、服务诚信示范单位。2005年4月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选举大会上,被推选为副会长单位。2005年7月被中国市场学会商品批发市场发展委员会推选为“副理事长单位”。2006年4月被中国市场指导委员会授予“二OO五年度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最具影响力奖”。2006年5月被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农机配件之都”。
交通 高阳县交通运输便利。县域西37公里有京广铁路、107国道,25公里处有京深高速公路。津保(南线)公路横穿全境,保沧公路纵贯全县,县、乡、村级公路交织成网,客运、货运十分方便,交通畅通。又于07年贯通保定--黄骅高速,以使保定到沧州之间想行驶时间大为缩短。
文化
从古至今名人辈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古有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旧成,贺庄附近修筑河堤,当时战场的“工事”),今有抗日英雄佟麟阁(边家务附近),烈士杨景山等数之不尽的人物......
高阳还是“武术之乡”民国时期博士庄村就有代表去香港参加武术比赛/表演/交流会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北省摔交比赛第一名是本人。
高阳还是“戏曲之乡”,河北梆子名家“张惠云”出生在博士庄村一戏曲世家。保定老调又称“高阳老调”发源地是龙化乡教台附近。西梁淀村保留了古乐器演奏团已经上报国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历史名人 河北梆子人才“金喉三两”——张惠云
齐如山——京剧“梅派”背后智囊中的重要人物
马三峰:首推西河大鼓的奠基人、创始人
抗清将领、榜眼——孙承宗
武生泰斗、活武松——盖叫天
佟麟阁——我国为抗战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孙岳
三朝阁老李鸿藻
李石曾——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早期倡导者
韩世昌——“昆曲大王”、爱国名伶
“活钟馗”侯玉山
高阳三杰”之一——杨景山
王锡疆——保定第一个中共党员
高蠡暴动 发生在1932年8月的高蠡暴动,是保定地区高阳、蠡县一带的广大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领导下掀起的一场震撼华北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斗争;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创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这块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给后来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0世纪30年代的高蠡地区,正处在社会大动荡时期。国民党反对派的搜刮,地主资产阶级的盘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上天灾人祸,使广大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日益高涨,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1930年秋,博野、蠡县农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了农民暴动。这次暴动,是在河北省委的直接督促下,保定特委亲自领导和指挥发动的。
1932年8月23日,中共河北省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北方局扩大会议关于创建北方苏区和红军,开展农民游击战争的指示,派省委军委书记湘农到保定主持召开了有蠡县、高阳、定县、完县县委书记列席参加的党团特委联席会议,讨论了高蠡暴动的形势和具体计划。 8月23日的保定特委党团联席会议后,特委委员们分赴斗争第一线,团省委白坚、特委书记黎亚克和姚春荣留在保定主持全面工作。
8月25日,特委军委书记湘农和保定特委的贾臣一起到蠡县宋家庄,召开了有高阳县委、蠡县特派员、省委特派员等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决定28日一早分三个区行动。可是26日,宋洛曙没有和湘农等打招呼,就开始提前收抢。他的提前行动,打破了原来决定8月28日暴动的计划。特委军委书记湘农决定提前行动,改为27日举行武装暴动。
8月27日,高蠡暴动先从蠡县宋家庄发起。这一天,红军游击队到处张贴保属革命委员会第一号布告,将游击队的十大纲领公布于众,极大地鼓舞了高蠡一带广大被压迫的农民。暴动喜讯竞相传播,游击队的士气更为高涨。宋洛曙带领十几名游击队员在宋家庄收缴长短枪12支。这时蠡县林堡村的游击队也来到—宋家庄集合,兵分两路,分别在博野县的吴王庄缴获步枪5支,在清苑县的李家庄缴获步枪1支。中午,两路队伍在吴王庄集合,途经杨马庄和孙庄赶赴林堡村,缴获地主6支枪。当游击队进攻林堡大地主齐墨林家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地主武装占据高房顶,居高临下,向游击队射击。游击队则分为两个小队,第一小队直接进攻大地主齐墨林家,双方战斗十分激烈。游击队第二小队抓住了该村村长,地主被逼出来调停,拿出了4支枪作为交换村长的条件,最后开回宋家庄宿营。到晚间,各处集合来的总共50人左右,一日缴获长枪23支、盒子枪2支、勃郎宁枪1支,连游击队原有的两只盒子枪总共28支长短枪。至此,暴动队伍正式编为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
8月28日,刚成立的红军游击队在湘农和宋洛曙的领导下,继续在宋家庄一带发动群众,收缴枪支,壮大队伍。同时,团特委的王义顺作为特派员在南玉田村跟田胜德、王凤斋一起做暴动的发动工作,也组织起了60多人的游击队,并有了6支大枪、l支短枪,还有特委从保定运来的1挺山西造的冲锋枪,成立了红军游击队第二大队。此时暴动影响逐步扩大,民众无不欢欣鼓舞。附近群众纷纷参加红军游击队。二、三大队红军游击队员迅速发展到150多人,枪50多支。
8月 30日,第二、三大队的队伍浩浩荡荡,东渡潴龙河,向高阳县境东南区进军,与高阳第一大队汇合,攻打北辛庄。高阳县东南区,系高阳县与蠡县、肃宁、河间的结合部,国民党公安分局和保卫团就盘踞在北辛庄。这一带我党的工作也比较活跃,西演、北辛庄、庞家佐、利家口、小团丁、南辛庄、河西村等20多个村庄都建立了党组织。为举行暴动,他们提前做了准备工作:高东区委的蔡畔林打入了敌区公所学了文书;王涛打入保卫团发展了12名党员,掌握了部分武器;张树荣在北辛庄公安分局当了文书;蔡书林在庞家佐小学当小学教员,监现敌人的行动。
这天,队伍途经蠡县王家营、高阳的大兴庄、北归还、庞家佐,一路上打土豪、斗地主,给当地群众分粮、分衣,枪杀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强大的革命风暴席卷高蠡大地。队伍到达庞家佐村时,隐蔽在这里教书的高阳东南区区委书记蔡书林冒雨迎接二、三大队,向湘农、贾一臣、宋洛曙等汇报了北辛庄公安分局和保卫团的情况,提出乘敌人没有发觉游击队到来的机会,立刻袭击敌人。下午,由蔡书林作向导,挑选了16名游击队员担任前锋,暴动队伍冒雨奔袭北辛庄之敌。 这里敌人的武装力量虽然较强,但由于我地下党员早已打入敌人内部,对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当我们的队伍一到这里,地下党员蔡士平、张树荣、王涛、张信、梁祥等同志在内部瓦解敌人,造成里应外合之势。这天正下着雨,公安分局连门卫也没有,一枪也没放,数分钟便占领了公安分局。接着解决了村东保卫团,共缴获40支枪。扣押了公安局长穆荣华,抓获了区长王峙北。这天晚上,湘农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宣布建立地方苏维埃政府,湘农任主席,宋洛曙任副主席。同时整编队伍,正式成立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湘农任支队长,宋洛曙任副支队长,下设三个大队,共300余人,长短枪120多支,支队部和苏维埃政府设在北辛庄高小院内。门前悬挂起镰刀斧头的大红旗,红旗上书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民族联合起来”和“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本部”字样。各大队也都挂起了红旗,游击队队员们为了表示与敌人奋斗到底的决心,脖子上都戴上了作为标志的红带,叫做牺牲带。
8月31日,第三大队留守北辛庄,一、二大队去西演、北柳庄、安庄等村动员和组织群众,打土豪斗恶霸。西演是一个拥有几百户人家的大集镇,这天正是集日,红军游击队到这里打了八家地主,打了一个官盐店,逮捕了两三个豪绅,把粮、衣、盐分给穷苦农民,当时配合行动的群众达四五千人。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土地分配委员会、赤卫队、劳动童子团、少年先锋队。人们纷纷要求参加红军游击队。
下午2时,湘农在游击队驻地北辛庄召开由队长、政治委员参加的会议,敌人的骑兵突然包围了游击队驻地,用机枪封锁了大门口。在这紧急关头,蔡书林立即抢占了驻地大门洞顶上的小更楼,向敌人射击,击毙敌人两名士兵,打伤一名排长,迫使敌人稍稍后退。宋洛曙在院内带领着部分游击队员,以墙垣为推护,变换着位置阻击敌人,同时组织突围。红军游击队的徐合、张玉生、张玉堂带领队员,跳墙冲向正在射击的敌人,边冲边喊,打开一个缺口,大队从这里往外冲。湘农见情况紧急,枪毙了敌公安局长穆荣华,击伤敌区长王峙北,然后带领一部分游击队员冲出包围圈。敌人冲进院内时,宋洛曙还在带领队员向敌人射击,直至英勇牺牲。游击队突围后,在更楼上的蔡书林一个人仍然坚守阵地,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光荣战死。恼羞成怒的敌人残酷地用铡刀铡下他的头,高悬在树上,当地群众悲愤异常。经过两小时的战斗,游击队员牺牲17人、9人被捕。高蠡暴动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共牺牲47人,整个游击队被全部打散。至9月4日,高蠡暴动失败。
暴动失败后,反动当局在高阳、蠡县、博野、清苑、安新、保定市等地开拉了大搜捕和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保定大地。
残暴的敌人将战斗中牺牲的蔡书林、宋骆曙等4位同志的人头用铡刀铡下带到莘桥等地悬首示众,以恐吓民众。反动当局为了彻底摧毁革命力量,由河北省国民党政府下令通缉抓捕参加过暴动的人员,残害迫害暴动者的家属。保定特委书记黎亚克、高阳县委书记翟树功和特委的赵志远、团特委马永龄等被捕杀害。很多革命者被迫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反动政府和地主豪绅还对烈士家属子女斩草除根,所有烈士遗孀生男孩的一律处死。在白色恐怖下,高阳、蠡县、博野等地革命一时处于低潮。但是高蠡暴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却是十分深远的。
[1]
文物旅游
高蠡暴动纪念馆
高蠡暴动纪念馆
高蠡暴动纪念馆位于高阳县城东南15公里处,南、北辛庄两村之间,1957年落成,属省重点保护建筑物。该纪念馆占地1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5平方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70米。主要建筑物有:烈士纪念塔、碑亭、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展室、接待室等。烈士纪念塔八棱三层,砖木结构,塔的外径长9.3米,高17米。该馆馆址旧为黄文寺,民国初期改为高阳县南区高级小学,并在此处设有第三区警察所。1932年8月27日,在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下,这里爆发了闻名华北的高蠡起义。8月31日遭到反动军队的围剿,宋洛署、蔡书林等十七名战士于此壮烈牺牲。尔后国民党反动派又疯狂剿杀突围的战士,至9月4日暴动失败,又有29名惨遭杀害。1946年2月当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拆庙宇、运砖石在北辛庄村东为烈士修墓立碑。1957年县人民委员会在此建造殉难烈士纪念塔。1978年重新修葺,改名为辛庄烈士陵园,1981年将烈士墓移入纪念馆,始成现在之规模。
高蠡暴动是保定地区高阳、蠡县一带的广大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领导下掀起的一场震撼华北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斗争;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创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这块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每年清明节和“8.27”高蠡起义纪念日,广大干部、工人、农民和学生纷纷到此扫墓谒碑,缅怀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烈士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奋进。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
高阳县“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创建于1917年,在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南部,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此处旧址现有平房11间,其中有蔡和森同志的宿舍及办公室,3间实习工厂,其余都是教室。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
1912年李石曾(清李鸿藻之子)、吴稚晖等人,在蔡元培的倡导下,抱着“输世界文明于国内,造就新社会、新国民”的目的,在北京发起并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1915年6月,法国巴黎豆腐公司高阳籍工人李广安、张秀波、齐云卿等人,在工余求学的实践中,提出“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思想,受此启发,旅居法国的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法国巴黎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由此开始,豆腐公司这批“以工兼学”的工人,实际是中国最早的勤工俭学生,是河北华侨之先行。留法勤工俭学会先后在京、津、保地区开设留法预备学校(班),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是开设最早的一所,为留法以工兼学做准备。
1917年,李石曾到高阳县布里村面晤段子均,商议筹备“留法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之事,看到布里村文风鼎盛,又觉布里村水陆交通方便快捷,遂决定于高阳县布里村建立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为筹集建立新校舍的经费, 1918年6月 22日,一场由梅兰芳、韩世昌参加的盛况空前的义演活动在北京江西会馆展开,共筹得大洋1500余元。1917年夏天,李石曾、段子均用这笔钱在高阳县布里村创办第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校名为“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会预备学校”,8月,李石曾向当时的教育部报批获准,于9月招收了第一期学生共约50多名。1918年,各地要求入学预备留法的人数逐渐增多,原有校舍已不够使用,段子均等筹划修建新校舍。1918年暑期,新校舍建成,学校迁入新校址,改名为“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新校舍包括教室、宿舍、饭堂、办公室和实习工厂。蔡元培为学校题写了“业精于勤”的匾额。同年10月,赴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30多名湖南学生到达保定,毛泽东、蔡和森等人专程从北京赶到保定迎接。这些学生被编入学校第二期,称为“南方班”(原有学生称“北方班”)。当时学校的主要课程有法语、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制图和生产实习等。蔡和森担任了南方班的班主任和国文教员。他结合十月革命后俄国的情况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形势,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给学生分析时局,抨击黑暗的社会制度,赞扬俄国十月革命和工农专政,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共办3期,学生来自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山东、山西、四川等省,毕业生计200余名,其中赴法学生73名,到1920年,第三期学员毕业后因法国经济凋蔽、留法勤工俭学的形势急转而下,布里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停止招生。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工艺学校为革命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纪念意义。
1976年,布里村小学教师王章书自费收集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文物资料,经不懈努力,历经8年,把濒于湮没的宝贵文物收集起来,其中有当年用过的法文教材、实习用具、辞典、照片、毕业证书、出国证件等资料,并整理出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教职员名录、学生名单。王章书搜集文物史料为再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当年勤工俭学生李维汉、聂荣臻、何长工、傅钟、李卓然等人的热情支持。
风土人情
竹马落子歌舞戏
在高阳县一带,冬闲的各村村民,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花会表演,花会上有种“竹马戏”格外吸引人。竹马戏,又叫竹马舞,俗称“跑竹马”、“竹马落子”。它不仅流行在河北农村,在南方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也有“跑竹马戏”的民间表演形式。
竹马戏
早在宋朝到明朝期间,社火中就有了“竹马舞”的这种舞蹈形式。明代的阮大铖编写的剧本《双金榜》中,就安排了“跑竹马”的舞蹈表演。“竹马舞”指的是表演者在腰间系上马形道具,分马头和马尾两截,舞蹈起来就仿佛是骑在马上,那马一会儿悠然慢行,一会儿疾驰跳跃,边歌边舞,表演极为壮观。
只舞不唱的叫“跑竹马”、“竹马舞”。队伍包括“长蛇开阵”、“龙摆尾”、“跑圆场”、“蝴蝶采花”等十几种。传统的“竹马舞”表演大多有化装成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和地方戏中的角色,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演员的手里的道具大多与马有关,或马鞭、或棍棒、或刀枪剑戟,根据人物身份选定。春节后,到元宵佳节,民间经常在夜间表演“竹马舞”,在马头和马肚子中安上蜡烛和彩灯,在马脖子处系上五彩串铃。舞起来铃声清脆,灯火辉煌,煞是壮观好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的民间花会盛行的时候,逢到新春,闲下来的民间艺人们都忙着用竹劈扎绑成马形骨架,骨架外面糊上五颜六色的绒布,精心设计成马的嘴巴、耳朵、眼睛、尾巴,而且都能动作自如。多则十几匹,少则六七匹,直等到花会举行的那一天,成群结队涌上街头,上演热闹非凡的“竹马舞”。
而“竹马戏”一定是编演者扮成各种人物造型,通过面部表情、姿态和唱腔,表现出故事的剧情和人物性格。传统的“竹马戏”剧目有《三打祝家庄》、《昭君出塞》、《状元游街》、《杨八姐游春》、《千里送京娘》等等。载歌载舞的“竹马戏”也就是高阳人最喜欢看的“竹马落子”。
经过民间艺人不断推陈出新加工整理,竹马落子更加完整细腻,富于变化。他们不仅在“跑”字上做文章,还在舞蹈动作、构图、舞台调度、场面变化、音乐伴奏等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创造。最值得民间艺人们骄傲的是在上个世纪的1979年,竹马落子戏参加中央文化部主办的国庆三十周年文艺献礼演出,并荣获歌舞创作一等奖的《小丫驯马》,它揉进了戏曲武打中的扫堂、撂叉、翻、前桥、飞脚等程式动作,使竹马落子这一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提高和发展。戏中利用“跑竹马”中的搓步、跑马步、勒马等舞蹈动作组合,尽力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刻画了一群人小志大、机智、勇敢的小驯马手的形象。当桀骜不驯的“小烈马”把驯马小丫甩出一丈多远时,小丫趁势以二十几个圈旋子和连续摔叉的高难度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少年儿童勇敢、顽强的精神风貌。
保定高阳一带是河北著名的戏曲之乡,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昆曲表演家韩世昌都出生这里,同时这里也是竹马落子、北昆腔的发祥地。但愿这千年历史的“竹马南子歌舞戏”能有更多的表演者和现众。
北方昆曲
北方昆曲是昆曲的一个支派。1917年直隶高阳专演昆弋戏的荣庆社进京,班中名演员有贴旦韩世昌、黑净兼老旦郝振基等,在北京形成北派昆腔,1949年后称北方昆曲。
北方昆曲简称“北昆”,是我国古老戏曲声腔昆山腔的一个分支。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及河北中部、东部一带。因长期与弋腔(高腔)联合演出,故称“昆弋腔”。辛亥革命后,曾有人称其为“高阳昆曲”,建国后改今称。
其它高阳县 北魏年间(公元477年)设置高阳县,公元583年隋灭北周后废并州
县,高阳
县被裁撤,其辖地并入襄城县。相传县北平顶山南侧有高阳里,为黄帝孙子高阳氏后裔的封地,故名高阳县。故城址在今
平顶山市卫东区鸿鹰街道大营社区南。